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兵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如何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30 17:44:44
兵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如何理解?
翻译:对据守高地的敌人不要仰攻,对背靠山丘的敌人不要正面攻击.
1:如果是这种翻译,那为什么对背靠山丘的敌人就不要正面攻击呢?难道背靠山丘的敌人战斗力更强吗,为什么?
2:如果不是这样翻译,应该怎么翻译?
居高临下的地形有利,这个可以理解,但背靠山丘的地形怎样有利呢?
兵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如何理解?
据《孙子兵法·军争》说:用兵的方法,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敌人背靠丘陵不要正面攻击.
  在战争中,决定胜负的条件很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天时”、“地利”、“人和”.其中“高陵勿向、背丘勿逆”是专指“地利”而言的.敌据高地、背丘之类的有利地形,这时,便不利于硬攻,因为这样的地形对敌人来说是“易守”,而对我来说是“难攻”,所以,“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就要求寻找有利于我方的地形作战.
  《司马法·用众》中讲:“凡是作战,要背着风向背靠高地,右边依托高地,左边依托险要,遇着沼泽地和崩塌地要迅速通过,宿营要选择四面有险可守、中间稍高的地形.”这里十分强调“地形”对作战的价值.
  晋穆帝水和五年(349 年),魏王冉闵和燕将慕容恪对阵于廉台镇.当时,燕兵多将广,但步兵少,骑兵多;而魏军步兵多、骑兵少,又占据有利地形.所以,燕军连续十次进攻均受挫.因此,燕军士气低落,而魏军则越战越勇.慕容恪面对困境,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作战特点及给养物资等方面的情况,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是自己依据兵力优势而犯了“高陵勿向、背丘勿逆”的兵家所忌.他于是调整部署,派骑兵将魏军一步步诱入平原.起初冉闵也明知在平原作战对自己不利,但他被十战十胜冲昏了头脑,而渐入燕军的圈套.慕容恪见冉闵被诱入平原,随即分二部兵侧击魏军,自率主力正面迎战,并选择善射的弓弩手 5000 人,用铁链把马串起来组成方阵,配在纵深的地带,向魏军发起了攻击.魏军陷入重围,尽管冉闵勇猛,但大势已去,最终被燕军擒获.魏军见主帅被俘,顿时乱作一团,四处奔逃.燕军乘势追杀,大获全胜.俗话说:“龙游小溪受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冉闵放弃了有利地形,大有虎落平川之势,最终导致兵败被俘的结局.
  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在实战中要冷静分析形势,即要看到对方的长处,又要看到对方的弱点.在进攻时要灵活多变,不逆古法;在防守中,又要择有利地形而据,这样才能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充分发挥,以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再问: 背靠山丘的地形怎么有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