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语文基础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8 07:17:42
描写,议论等方式方法,古诗鉴赏方法等一系列阅读,写作手法有哪些,越细越好,具体怎么运用?
语文基础问题
解题思路: 要知道诗词鉴赏中的写作方法和其他的记叙文,小说的写作方法基本一样。
解题过程:
诗词鉴赏:【考点归结】 一、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思乡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二、鉴赏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1、忧愁寂寞2、伤感孤独3、伤春惜时4、恬淡闲适5、热爱赞美、6、坚守情操7、忧国忧民等类型。 三、诗歌内容:1、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3. 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4、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四、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情、境两个方面。答题时两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一)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问题:你认为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A、借景抒情,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春潮带雨晚来极,野渡无人舟自横”;B、托物言志,如《卜算子•咏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2)写作手法主要有:(1)衬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水深衬托情深;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静衬动。(2)虚实结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山原景象是实写,雪后初晴的景象是虚写。又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作者希望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也是虚写。(3)对比手法。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一)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题: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二)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问题:首联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一)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二)新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问题:本诗中“偷”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一说这个字好在哪里?